台灣版 - 輕度及嚴重頭部外傷治療準則

頭部外傷(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之定義

本研究所使用之頭部外傷定義為「頭部受到外力的傷害,係長期沿用英文Head Injury 之翻譯名詞,可使用腦傷害、腦受傷、腦傷害…等」。

 

前言

意外事故在台灣仍然是很重要的死因,頭部外傷雖然在安全帽法實施後大量減少,然而嚴重頭部外傷發生後之死亡率仍然高達35%,如何使嚴重頭部外傷發生後得到最好的照顧實為當務之急。嚴重頭部外傷治療之進步,實有賴於國內神經外科專家學者共同努力建立台灣本土嚴重頭部外傷的重症治療共識(指引) 。有關頭部外傷的治療理論最近二、三十年來有相當大的改變,由於對顱內壓升高的病理生理機制及腦部循環動力學的了解,相關的治療已有重大的突破。以往將治療的目標專注在處理顱內壓升高,例如: 限水(fluid restriction)、高張利尿劑(mannitol、glycerol)、過度通氣(hyperventilation)及類固醇等使用均被重新再評估。主要的改變是因腦部監測(cerebral monitoring)技術的進步以及預防腦部缺血(ischemia)為概念的發展。目前腦部重症加護照顧的中心目標已經由顱內壓的控制轉為缺血的預防,因此,除了降低顱內壓之外,如何提升腦部的灌流(cerebral perfusion)及降低腦部代謝以避免缺血,已成為另一注意的焦點。

美國神經外科醫學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Neurological surgeons)與腦外傷基金,於1995及2000年發表了嚴重頭部外傷處理之指引(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severe head injury),我們將參考國外學者及台灣專家學者之意見,特別針對有關嚴重頭部外傷神經加護照顧當中重要的觀念,包括急診之處理原則、顱內壓監測、顱內壓升高的處理原則、腦灌流、過度通氣、癲癇大發作之預防、營養及二線療法等加以討論說明。

本研究獲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計畫 (NHRI-EX95-9106PN)之支助,並感謝來自台灣北、中、南、東區醫學中心、區域醫院等之神經外科訓練中心之專家學者。熱心的參與者共有:洪慶章、蔡行瀚、林天仁、蔣明富、張丞圭、張坤權、陳子勇、林子淦、蔡明達、鄭澄懋、鍾文裕、邱正迪、許育弘、廖國興、蕭勝煌、陳琬琳、陳怡龍、王有智、楊大羽、周啟文、于國藩、紀煥庭、龔瑞琛、洪國盛、黃旭霖、李明陽、王國瑋、許書雄、張宏昌、林家瑋、林乾閔、黃勝堅及邱文達等。這些專家學者放棄休假,在百忙中參與無數次的整合共識及修訂會議,終於完成台灣版輕度及嚴重頭部外傷的治療準則(共識)。他們對台灣神經外科界及國家社會的貢獻是無可限量的。同時也祈望各界先進,能給予批評與指正。

©2006 台灣神經外科醫學會